028 8653 2796
158 8100 9938
国洲文化成都党员教育基地在乡村振兴考察工作中总结得出,实现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,乡村振兴工作要统筹兼顾,同步推进。
一、产业发展探新路
基层干部要带领农户在产业发展中找准路子、迈开步子、活用底子,拒绝“千村一面”,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,打造乡土特色品牌;
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、手工作坊、庭院经济、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,探索直播电商、观光农业等新模式,打造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园,探索产业发展“样板间”,培育生态旅游、森林康养、休闲露营等新业态,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将城市人流量引入乡村沉浸式消费新场景,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,促进村民增收,走向富民兴村之路。
二、筑巢引凤激活力
要立足当前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需求,明确留住“哪些人”,农业生产经营人才是主体,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是关键,公共服务人才是基础,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人才是延伸,乡村治理人才是保障;
要立足村情营造爱才、引才、用才环境,实现以产引才、以才促产,面向全国选聘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首席顾问,吸引新村民、农创客到蒲发展,让人才“宜居”更“易居”;
要针对人才成长需求开展农业技能、就业创业培训,助力“新农人”成为“兴农人”,凝聚驻村干部、农技、管理等人才形成合力,主动参与乡村重大规划和项目发展,向乡村融“智”融“资”。
三、塑形铸魂展新貌
好的文明乡风能提振村民的精气神,更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。要善于挖掘本地历史文化和红色基因,打造村史馆、编撰村志,善用3D打印、VR虚拟等新技术让古建筑“活”起来,打好文化“牌”;
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,积极探索“道德讲堂+”“农家书屋+”等模式,将文体活动与基层党建、志愿服务、宣传教育相结合,打造村民文化“补给站”,引导村民在阅读、运动、参与村公共事业中“登舞台”“唱主角”,擦亮乡风文明“名片”;
鼓励“新农人”创作乡村艺术、发展乡村文创,延伸农文旅融合产业链,塑造乡村文化新地标,以文化振兴赋能产业发展。
四、绿色发展新名片
老百姓对乡村生活的期待,已逐渐从“建强基础设施”到“摆脱脏乱差”再到“乡村净美”。基层干部要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蕴含的发展理念、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,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入手,让田园风光、湖光山色、成为秀美乡村的“聚宝盆”;
要以生态价值转化为着力点,推进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、投入品减量化、废弃物资源化,生产绿色食品,发展生态农业;
同步聚焦山水林田湖草沙资源利用,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路径,全方位提升群众的获得感、满足感、幸福感。
五、党建引领添动力
基层党组织建设是组织振兴的重要抓手,要发挥“头雁效应”,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及各类组织负责人,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,带领群众听党话、跟党走;
要完善以党建为引领,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,推进红色党建进网格,增强矛盾纠纷化解、危机事件处置、维护社会稳定等治理能力,增强党组织号召力、凝聚力、向心力;
要坚持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,党员、退役军人等先锋力量带头,探索“合作社+企业+社会团体+家庭农场+村民”的富民兴村新模式,盘活村内资源,培育村级公共品牌,形成产业发展规模效应,让乡村发展红利惠及广大村民。(责编:四川红色文化培训中心)
培训中心地址:成都市武侯区洗面桥东一街3号
联系人:四川国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
手机:15881009938
办公电话:028-86532796
QQ:3028683260
四川国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服务热线:028-86532796 15881009938 通讯地址:成都市武侯区洗面桥东一街3号
Copyright 2014-2015 www.hswhjy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5009779号